今年2月,咸宁高新区择优选派第一批45名年轻干部下沉三大产业园区。他们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全力锻造一支作风“拼抢实”、能力过硬的攻坚铁军。
8月4日,记者走进咸宁高新区管委会,各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格外醒目。这不仅是规划图,更是责任图——显示招商引资已从过去主要经济部门的“分内事”,转变为各部门共同扛起的“肩上责”。
围绕主导产业,咸宁高新区今年组建了大健康与食品饮料、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产业园办。此举旨在引导机关干部从“万金油”向“专科医生”转型,着力培养懂经济、懂产业、会招商、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咸宁高新区智能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园办招商部部长施威对此深有体会。几个月前,他的工作重心还在办公室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上;如今,他已成为常常奔波在外的项目招商专员。
“脚底沾泥才能心中有数。”咸宁高新区综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沉一线带来显著变化:三个月内,常驻一线的实战型干部比例突破50%,机关里‘坐而论道者’少了,项目现场‘产业招商员’‘企业服务员’多了。
如今,咸宁高新区各产业园办自我加压,确立了“天天有考察、周周有签约、月月有落地”的比拼目标,确保项目实现“快速落地、高效建设、尽早达效”,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聚焦年初企业反映的“配套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的痛点,下沉干部精准发力,将其转化为产业链升级的突破口。
下沉干部化身产业链“红娘”,一方面纵向“牵线”奥瑞金与啤酒盖项目,实现百威物流成本降低、奥瑞金产能提高、园区产业集群壮大的三方共赢;另一方面,横向引进东元智慧云仓,构建“生产—仓储—配送”全链条体系。更令人欣喜的是,“链主”企业楚之饮在良好营商环境下,主动担当招商“代言人”,带动乳果那年等6家配套企业集体落户。
面对闲置低效土地厂房与新入驻企业落地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让项目快落地、早开工?传统路径耗时费力,咸宁高新区下沉干部创新推出“存量嫁接”模式:政府“搭桥”收储恒强科技闲置的土地厂房,开辟“绿色通道“加速审批,最终将其高效租赁给急需用地的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成功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一线就是最好的课堂”。如今,随着今年高新区新招聘的员额制工作人员加入,奔赴产业园办一线接受锻炼,这场发生在产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素质提升持续深化,正更深地融入咸宁高新区的发展血脉。
咸宁日报记者 谭宏宇 通讯员 张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