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手机版



半夏《在集市》新书分享会在穗举行,解开云南菜街子的“博物密码”

阅读:0    发布时间:2025-08-10 14:05:00

8月9日下午,《在集市》作者半夏来到广州米谷书店,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申霞艳展开对谈,讲述“菜街子”的晨光暮色,深入探讨关于记录、观察与生活美学的思考。

老昆明杂书馆副馆长胡小滨担任现场主持。

作家半夏

昆明篆新农贸市场是云南各地物产汇聚、令无数外地游客流连忘返的“网红菜市场”。在这里,青头菌与芭蕉花在竹筐里相拥,香茅草与晒干的松茸并肩而立,带着山野的呼吸,讲述着云南的故事。

2025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作家半夏的新书《在集市》,该书以博物学爱好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的视角,将物候、食材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揭示菜市场展现的生活特色及背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菜街子是热辣辣的生活现场

云南的菜市场叫“菜街子”,半夏用三年时间,以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走遍昆明篆新农贸市场以云南其他地方的集市、乡街子,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了300余种本土食材。

全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对市场进行整年的观察并记录与各色人等的交谈;下卷为集市博物学,以彩色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逐一介绍餐桌上各类食材的形态、分类及烹饪方法。

半夏新书《在集市》

在半夏看来,“云南菜街子,是每个人家门口的天堂味道。”退休后,她最喜欢逛的就是云南当地的农贸市场,随手写的朋友圈文字有两三百条。书中收录大量半夏本人拍摄的照片,这些 “生活的毛边”飘着世俗烟火气。

在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的提议下,她集中观察采访,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角度观照,在多年写作训练的基础上,最终完成这部独特的“集市博物志”。

“无论多么不平凡的人生,都要回归柴米油盐。”半夏说,“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就是生活的态度。”在书中,半夏喋喋不休地、事无巨细地叙说着对食物的热爱、眷恋,字里行间流淌着云南人文地理的关怀,对有滋有味生活的追求。

从生活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发现美和知识

“如果说《在集市》中的珍鲜是山的味道,广州美食更多是海的味道。在一个海味的城市里,忽然来了一部布满山珍的集市的书。”书香氤氲中的这场对谈,是一场山珍与海味的碰撞。

作家半夏与申霞艳教授对谈

暨南大学教授申霞艳认为,半夏在《在集市》中将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文学写作完美结合,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领域。在她看来,半夏的写作不仅深植于地方性知识,更透过食材的流动,揭示岁月沉淀下的文化嬗变,以小见大地折射出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命题。

申霞艳说:“《在集市》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明天我去菜场买菜的时候,我要去关心每一种菜,它的颜色、它的味道、它的来历、它跟卖菜人之间的故事,以及每种食材的历史和人类文明是怎么交集在一起的。”她认为,半夏的写作启示我们,从生活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发现美、发现知识。

集市是天然的博物大课堂

米谷书店现场,聚集了不少的年轻小读者,踊跃回答着关于云南食材的互动提问。鸡枞菌、松茸、见手青……他们通过半夏的讲述,认识云南特有的菌菇和蔬果,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趣。

“原来还有这么多蘑菇的种类呀!” 一位五年级的小读者兴奋地表示,“等会我要拉着妈妈去菜市场,我要找找看有没有书里说的这些神奇蘑菇!”

半夏为小读者签名

“从前我与虫玩,如今我在菜街子玩。”分享最后,半夏表示,“我在逛菜街子的过程,学到了太多的知识。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我还带领一些人重新认识集市,和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和世界建立深切的情感链接,这就是我写作这本书的意义。”

现场大合照

据悉,《在集市》已入选2025年7月中国好书。8月10日下午,半夏还将在深圳帆书樊登书店与读者见面,并和科普专家“三叠纪”对谈,从博物学的视角分享来自云南的“集市文化”。

文 | 记者 熊安娜图 | 主办方供图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本文标签: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发布日期:2025-08-10 14:05:00
本文链接:https://www.rxcm95.cn/news/wLz94g6Wn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