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 摄
“水来了,庄稼才活,人心才稳。”这是新疆世世代代的共识。
180多年前,林则徐被贬伊犁,仍心系百姓,组织治理水患、勘察南疆地形、兴修伊犁水利,留下“兴水利、惠民生”的宝贵遗产,成为新疆治水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后,治水兴水与这片土地的发展紧紧相连。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新疆水利建设站上新起点:从最初几座中型水库到遍布全区的水网体系,从单一农业灌溉到覆盖经济、生态、民生的系统工程……水,已成为新疆发展的命脉,让干旱之地逐渐生长出粮仓、绿洲与家园。
近期,南方日报记者随“治水兴水看新疆”主题采访团,深入博州、伊犁、阿克苏等地,实地探访水利枢纽、灌区农田、河湖湿地,记录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稳的生动实践。
渠水奔流
因水而兴的农业底气
新疆广袤的土地因水而有了生机,最直观的感受在田间地头:灌区升级、渠道畅通、智慧调度,让农民的“粮袋子”更稳。
过去,林则徐在新疆推广坎儿井,泽被万民。如今,新时代的“坎儿井”正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灌区重塑农业版图。这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型灌区,灌溉面积22.49万亩,曾长期受“土渠渗漏、末梢无水、调度粗放”等困扰。随着“数字孪生灌区”的建设推进,灌溉实现管道化、调度智能化、收费数字化,走上节水、高效、精细管理之路。精河县水利局统计,该灌区每年可节水8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在夏尔托热村,村民丁红山告别了夜里蹲守泵房的日子,只需手机就能一键远程控制水闸开启,水流自压直达田头滴灌。“现在水费也比以前便宜,一亩能省三四十元,一年下来省了几千元。即使人在外地,也能管着自家田。”在九分闸调度中心,260多个传感点组成的智慧水网实时显示用水量、管网压力和调度进程,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闭环管理。村民阿不来提·买买提江说:“现在都用手机交水费,清楚又方便。”
不仅“灌得上”,还要“喝得好”。自2016年以来,精河县累计投资4.7亿元,铺设主管网180公里,打通县城、工业园区、农场与各乡镇,全面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过去有些村井水含氟量高,喝起来涩。现在通了自来水,水质检测达标率和自来水普及率都是100%。”水厂负责人介绍,后台智慧水务平台可自动报警、快速定位问题,实现“未诉先办”。目前,全县14.4万人、6万多户家庭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在更广阔的伊犁河谷,水利枢纽守护农业命脉。吉尔格朗河渠首工程自2017年启动,新建泄洪闸、冲砂闸等关键设施,9.5万亩农田受益。“6到8月是灌溉高峰,过去老渠首常被洪水冲毁,有些年庄稼旱死。现在新闸门调蓄能力强,突发洪水也能安全排掉。”伊宁县水利局干部李玉立说。
水利工程的价值,也在接力守护中延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条始于清代的“老龙口”灌渠至今仍在服役,灌溉34万亩农田,是土地的“生命线”,也是民族团结与历史传承的见证。“每到春灌,村里都会组织义务清渠,年轻人也都自愿参加。”当地干部说,治水记忆代代相传,已上升为凝聚人心的精神传承。
因水而兴的,还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察布查尔县坎乡2000亩稻蟹综合种养基地,依托智能化水控系统远程精准调节水位与温度,蟹苗成活率达92%,亩均增收超1000元,“南美白对虾、绒螯蟹销往长三角,基地还入选全国小龙虾养殖30强。”基地负责人介绍。驻库勒特克其村第一书记阿依努尔·艾麦提江说,基地让不少农户每年能够实现6万多元的增收。做水产生意的卫新静每到采购季都会来此下单,“品质好,不愁销路。”
湖泊重现
生态画卷更生动
如果说灌区渠水滋养了农田,那么湖泊、湿地和河流,则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其中最醒目的坐标,便是赛里木湖。
作为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封闭湖,赛里木湖自我修复能力并不强,却在近10年完成了一次“返蓝”。当地以“还其自然”为准绳,实施禁牧轮牧、沟道治理与抛石护岸等举措,生态护岸累计完成35公里。此外,还环湖拆除违规建筑、迁出核心区干扰源等。2018年起投运的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赛里木湖的9项指标实时监测,将保护从“事后治理”推向“实时守护”。监测显示,2018—2024年,赛里木湖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年均净入湖水量稳定在0.16亿立方米,部分水域透明度达16—20米。
绿色治理方式实现同频共振:景区公交与游船采用绿电清洁能源,新建旅游公厕实现污水回用,两座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不入湖”。生态底色被擦亮,“赛里木湖蓝”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仅2024年,赛里木湖景区接待游客达639万人次,连续三年位居全疆5A级景区首位,蓝色湖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与民生产业增量。
吉尔格朗河的变化,则是河流治理的缩影。这条伊犁河一级支流曾长期饱受融雪型洪水与暴雨洪水困扰,两岸耕地、房屋屡遭损毁,部分河段因泥沙淤积、岸坡破坏被称作“烂河滩”。伊宁县把“系统观念”贯穿治理:上游植被恢复、石笼固沙减少来沙;中游打造滨水景观、公共空间;下游改善行洪通道、修复生态功能。县水利局规建办工作人员王超介绍,治理坚持“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目标。到2024年,纳入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的吉尔格朗河已完成生态护岸修复4.3公里、护坡12.6公里、岸坡修复30万平方米,沿线建成中心公园、祥和杏园、河湖长制公园等公共空间,亲水步道串联居民“日常幸福感”。渠首负责人巴世锋说:“引水流量每秒6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9.5万亩,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当地居民赛布丁·赛地丁感叹,“买房买在了对的地方”,沿河慢跑成了生活日常,河岸垂钓台、亲子游憩点等微型场景不断涌现。
在新疆南缘,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展现出另一幅图景。该湿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规划面积5000亩,分两期于2018年和2020年建成。通过拦洪蓄水、泥沙沉降、退耕还湿等措施,生态逐步恢复。如今,园区内栖息着黑鹳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和苍鹭等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赛里木湖的“蓝色奇迹”、吉尔格朗河的“幸福密码”、阿克苏湿地的候鸟重归,共同构成新疆生态画卷的鲜活片段:湖泊复兴、河流安澜、湿地重生,托起天山南北的绿色底色。
重器擎动
发展支撑更坚实
一渠一渠的水流滋养田野与村庄,一座一座的水利重器关乎区域安全与长远发展。70年来,新疆不仅织就纵横交错的水网,更在荒漠边缘、戈壁深处、峡谷之间立起一座座“定海神针”,为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边疆稳定提供支撑。
库尔勒市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巍然耸立,这座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于9月下闸蓄水。
作为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库尔勒市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8.8亿立方米,相当于十几座中型水库的水量。这一重器直接关系下游数百万亩耕地和数十万人的安澜——过去塔里木河汛期洪水猛涨、河道冲刷,沿岸百姓谈“洪”色变。到2026年全面完工后,该工程将缓解下游800余万亩灌区春旱困境。配套梯级电站年均发电近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万吨,为南疆清洁能源供给提供长期保障。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黎勇介绍,水库调蓄可显著改善“春旱、夏涝、秋缺、冬枯”的局面。
大石峡并非孤例。近年来,新疆一批战略性水利枢纽相继建成或加快推进,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工程体系:阿克苏卡拉贝利水利枢纽通过引蓄洪水、调节来水过程,显著改善塔里木河干流来水条件,是保障塔里木河生态输水的重要支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治理工程通过清淤、补水、引流,使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重焕生机,湖区生态和水产资源得以恢复。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巩留等地的引水枢纽既是农业灌溉“咽喉”,也是洪水调度“闸门”,通过渠首加固、闸门更新、信息化监测,当地农田旱涝保收率显著提升。“过去靠一两座大坝支撑全局,现在是工程体系互为补充、协同调度。”水利专家总结。
重器之重,也在于治理格局的变革。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水利、农业、林草等部门成立“用水服务专班”,推动高标准农田、生态林建设与水利规划同步推进;在阿克苏,新建工程同步预留信息化接口,纳入全区统一调度平台,实现“建一处、管一体”;在南疆若羌县,引入第三方专业运维团队,探索“建管分离、专业化运维”,让水厂、水站“建得快、管得好、用得久”。
“过去一到汛期最怕洪水,现在有了大石峡,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农户的话道出亿万百姓心声。新疆地域辽阔、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治水兴水,既是发展所需,也是稳定所系。无论是大石峡的屹立、博斯腾湖的恢复,还是遍布城乡的引水枢纽,其共同目标都是托举“塞外粮仓”、守护生态屏障、保障边疆民生。
水润天山,泽被戈壁。从渠首到大坝,从湖泊到湿地,新疆正把“水的文章”越做越大,把“水的答卷”越写越美。
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
上一篇 >养老服务重在“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