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张同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穿上一双双造型不一、甚至被称作“丑”的鞋子:洞洞鞋、五趾鞋、老奶奶布鞋、渔网鞋……这一现象甚至冲上热搜。
这一波“丑鞋热”,并非一时兴起的时尚潮流,而是年轻人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它未必是对传统审美的否定,更像是一种不再强求“体面”、转而“为自己而活”的生活选择。
丑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难看”。从外观上看,它们确实远离了以往所强调的线条利落、设计精致,但从穿着体验来看,无一不强调宽松、轻便、舒适。它们能让双脚更放松,也使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有了片刻的喘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好看”的鞋子,实际上,他们只是将“是否合脚、是否舒服”放在了第一位,脱离了“是否迎合他人眼光”的标准。
这场从脚下开始的穿着转变,指向了一个现实:许多年轻人正在有意识地调低自己的生活预期和外在表达。他们不再执着于精致或昂贵,而更倾向于实用、松弛、适合当下生活状态的物品。“丑鞋”成为潮流,正是这份心态的体现。
当然,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现象在传播过程中也容易被某些平台或品牌加以包装和利用。一些“丑鞋”的市场价格被炒作至上千元,个别品牌通过限量、联名、造噱头等手段制造稀缺感,原本强调实用与舒适的鞋款,也有了品牌溢价。从这个角度看,“丑鞋”一旦脱离了其朴素、舒适的初衷,重新变成时尚话语权的一部分,恐怕又会回到消费主义循环的老套路。
也因此,我们在看到这种新审美趋势时,不妨保持一份清醒。年轻人拥抱“丑鞋”,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处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值得理解与尊重。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其中潜藏的以丑为噱头的消费陷阱,避免再次落入追逐形式的潮流之中。
更进一步说,社会各界应正视这背后的集体心态变化。“丑鞋”背后的生活倾向,本质上是对压力社会的自我调节。它传达出的是一种“不过度装饰、不刻意迎合、不过分消耗”的生活理念。这种理念之所以在年轻人中获得回响,恰恰说明,当下的工作节奏、职场氛围和社会期许,正在挑战年轻人的心理边界。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用“丑鞋”来表达生活态度,社会不妨在制度和文化上试着回应他们。比如,企业是否可以在着装规范上给予员工更宽松的标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是否更充分考虑年轻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媒体在传播价值观时,是否也应减少“成功学”和“形象焦虑”的表达?
毕竟,审美本无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反映人的状态、回应人的需要。在包容、多元的社会语境下,“好看”不该成为唯一的标准,而“舒适”“合脚”“真实”这些带有人文温度的标准,同样值得被珍视。从这个意义上看,“丑鞋”的流行,是一种温和的社会心理表达,它不是对现实的否定,而是一种主观调适,这种变化虽不起眼,却真实、自然。
上一篇 >午休“碰一下”,把政务服务送进园区